开篇又是我一贯以来的风格:先讲一大堆废话。有读者反映说很喜欢看我的文字,尤其是前面这些废话,为了不辜负你们的期望,我在这里继续将这一风格发扬下去。前面这些废话,其实是我个人玩刀理念的表达,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。大家看看就好,无意争辩,咱们这个爱好本身就是多元化的,对吧。
我认为,在手工刀领域,能够登顶的大师有两类:
第一类的大师:前无古人,后多来者。这类大师影响力惊人,靠一己之力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。这类人就是开拓者、先驱,他们的主要贡献是告诉别人:原来还可以这么干!这么干下去似乎结果还不错!然后就吸引一大帮小弟跟着他混。他们的作品有个非常关键的特点:门槛和难度适中。难度太高,别人都够不着,影响力自然有限;难度太低,人人都能做,大师本身的水准也就无从体现。这类大师的地位是通过他留下的遗泽和追随者的规模来体现的,典型的代表是loveless和moran。
第二类的大师: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这类大师因为作品制作的难度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在太高,导致他们几乎没有追随者,最多是借鉴了一些设计思路,最终作品的难度也大大不如。他们的作品关键特点是:模仿成本极高,在合理的经济效益前提下可以认为几乎不可复制。资深的艺术刀玩家常常感慨:黄金时代过去了。原因是现在的刀具作品,大多以经济效益为优先,怎么样能够少花一点工时,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,就成为现在很多手工刀匠首要考虑的目标。因此最近几年战术风盛行,套娃、钛马、喷砂表面处理等省时省事的手法屡见不鲜。在这种风气影响下,那些设计不重复、研磨难度高、耗时多的作品就再也没有人能沉得下心来制作了,这也就是所谓黄金一代的大师作品后无来者的根本原因。典型的代表是艺术刀四绝(沃夫冈、尤尔根、迈克尔沃克、阿普)。
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,我更偏爱第二类大师。这是因为几年前一个圈中前辈说的话深深影响了我,大意是说真正值得收藏的手工刀作品,非熟练模仿者无论如何得花上半年乃至一年才能复制,当然这是从收藏者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。收藏的核心乐趣是什么?人无我有。那些制作门槛很高的大师作品后人极难模仿,保有了独一性,也就有了收藏价值。
那么按这样的说法,第一类大师的作品是不是没什么价值?非也。拿loveless的鹿角大熊作品为例,你会发现无数的追随者们尽管在型制上模仿,做工上超过,雕刻更加华丽,材料更加名贵,但就是缺那么一点点神韵。这点神韵也许表现在双护手的间距上,或者是鹿角贴片的色泽和纹理上,又或者是刀柄厚度的渐变上。没错,哪怕是99%的外观都能模仿,最后那1%的所谓神韵就成了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。
所以归根结底,收藏价值还是看稀缺性,只不过第一类大师的制作门槛看起来不算高,真正稀缺的原品和仿品分辨起来需要费点工夫,而且把握不了神韵的玩家说不定认为做工精美的仿品反而更优;第二类大师作品制作门槛极高,原品和仿品很容易分辨,稀缺性天然得到保证。而我又比较懒,不愿意钻研其中的区别,所以更偏爱第二类大师。
言归正传,这篇文章的“废话”篇幅占比估计创了最高记录。接下来讲讲第二类大师中的代表——尤尔根同志的作品制作难度。刨除个别单品,整体来看,尤尔根的直刀作品难度在现代手工刀领域,几乎可以说得上天下第一。他的作品设计除了美学上的考虑之外,制作难度可以用“自虐”来形容。我分几点阐述难在何处:
一、所有直刀都是一体钢结构
一体钢结构的直刀一向制作难度就比分体结构的大,拿大熊为例,江森的一体钢大熊就比普通分体大熊定制价格贵出两倍。
为什么?首先是一体结构的刀切削体积要远大于分体结构。一体结构的刀,我们假设没有浪费,最开始的钢料体积等于成品三个维度的最大值的乘积,用公式表示就是:
如果是分体结构,最开始的钢料体积不小于分体结构各自三个维度最大值的乘积之和,用公式表示是:
公式很抽象?画个图就好理解了,蓝色是一体结构的原钢料,红色是分体结构的原钢料,相差明显。而且画图没考虑厚度,这里护手明显要厚于刀身,切削体积的差异就更大了。
其次是一体钢的打磨难度要大很多。分体结构可以各自依靠砂带机羊毛轮等工具完成打磨之后再组装。但是一体结构没办法,尤其是那些面积很小的部位,只能依靠纯手工一点点地处理。
而尤尔根直刀全系都是一体钢结构,加上有些作品长宽、高低尺寸落差都比较大,难度可想而知。
二、研磨面非常多。
先定义一下什么是研磨面:钢质刀身上连续的、没有被明显界线分割的平面或曲面。研磨面越多难度越大。因为不同的研磨面必须分开处理,不能一次完成。稍微有一定了解的人,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的手工刀研磨面都很少,主刃单面大约只有一到两个研磨面,例如最常见的ABS博伊刀:
如果说ABS属于锻打派,研磨不算强项,那么我们看看研磨派的代表,loveless最高端的刀型——大熊:
大熊单侧的研磨面也就三个。这已经是最高难度的刀型了。其他loveless的刀型都没有这么复杂(有脊线的设计都有三个面,但是大熊还有两个护手)
那么我们看看那些真正复杂的研磨作品有几个面,号称国内自主设计、顶级研磨难度的直刀作品——正一的“蝙蝠”:
这把蝙蝠主刃面单侧就有六个研磨面之多!刀匠号称处理起来很是头疼,正反面算上两个都嫌多的清根,单侧就有五处!正一研磨完工度号称国内第一,放眼世界也号称排得上号(我没摸过,只能用“号称”,不过能磨出这把刀的人水平不会差到哪里去),果然不是浪得虚名。
那么有没有更高难度、研磨面更多的作品?有,自然要轮到尤尔根大神出场了。
主刃面单侧研磨面达到了8个(三角形槽,算上护手就是12个!算上刀柄就是16个!说到这里有人或者会产生疑问:护手和刀柄能算嘛?护手还好说,比如大熊也可以算上两个护手,研磨面增加到5个。刀柄的话很多是天然柄材,比如鹿角贴片,这种也有研磨的工作量,算不算研磨面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前面说到研磨面的定义首先要是钢质刀身的表面,因为钢材硬度和韧性都比较高,而且由于金属表面非常致密,处理的要求也比较高,研磨难度其实要比包括天然材料、合成材料(疯狗手柄之类的)大很多,所以研磨面不能把柄材算上。而尤尔根的刀刃、护手、手柄都是一体钢,所以研磨面自然要将其计算在内。
三、平面和直线的研磨容错度极低
这个我一开始也不是很理解,直线和平面不是处理起来比较简单吗?变化似乎不如曲线和曲面多。但是仔细研究下,发现如果没有CNC的辅助,平面和直线的研磨难度更在曲面之上。其根本原因在于:容错度低。
先看几张号称顶级打磨的战术刀图片:
这些研磨难度大不大?对于战术刀来说真的很大了。但这几张之间也有蛮大的区别。相信看了我文章的人应该多少能分辨得出来,哪一把更加有真材实料。有的明显是用砂带机粗磨处理的,有的是凹磨和凸磨结合,这样就会更难一点,毕竟还要考虑交界面的处理,如果还是纵向拉丝,那就更难了。
然而不管是哪一种,大家仔细想一想他这些研磨面的弧度如果发生一些变化,比如说凹的更深一点或者凸的更高一点,对最终的效果影响大不大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曲线或者说曲面的设计,其容错度比较高的核心原因是:它可以边做边改。在研磨过程中出现偏差,只要不是太大,都可以挽救回来,因为曲线也好、曲面也好,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。看起来顺眼就可以。
然而平面和直线就不行,它们有着唯一的、明确的标准,不容半点偏差(当然是肉眼可见范围内,没有绝对的事物),如果在研磨过程中出现了纰漏,很容易被发现,而且一旦出现偏差,只能回到原点从头再来,因为直线没办法做到中途拐弯。
尤尔根的难度就仅此而已吗?平面研磨,直线边界的作品还是有一些的,尤尔根凭什么能够傲立群雄?让我们来看看两种平面研磨的对比:
研磨一是比较常见的平面研磨的组合,刃的两侧平面构成了一个“V”型。研磨一的核心关键在于:只有两个面的夹角是可动的(也就是V型的夹角),顶面和底面这两个面与刃面都是固定的90度。做法思路也很清晰,在长方体的顶面和底面,划好V型线,垂直往下切即可。
研磨二就是尤尔根大菜刀主刀刃的研磨,从一块长方体钢材中切削出一个四面体。请注意我箭头标出的两个点,这两个点都是三个面的交汇,而且这三个面之间的夹角都是可动的!这三个面仅汇聚在四个顶点上,汇聚点的位置只要稍有偏差,又得重新来过。磨第一个面的时候还是比较自由的,磨第二个面的时候也可以允许角度与初始设定的不同,到第三个面的时候,前两个面就已经唯一地决定了这第三个面的角度,绝对不能出现偏差,一旦出现了,就需要重新找顶点,三个面都要重头开始!
讲这么多不知道大家看不看得懂。也不要想得太复杂,就看看上边两张图,把那个蓝色线条组成的长方体想象成一块木头,看看应该怎么下手切出对应的形状便知道研磨二有多难了。
有比研磨二更难的吗?有!大菜刀的巅峰难度是四面交汇,如下图所示:
四、线条的锐度极高
不止一位刀圈大神说过,锐利的线条是完工度的体现。这句话的道理何在?线条越是锐利,容错度越低,对研磨的控制精准程度要求也就越高。我们看两张图的对比:
这两把刀的线条哪个锐利,一目了然了。线条锐度低的,面与面之间的界线是有一定宽度的,或者说是一个弧面,这样研磨的时候就多了一点容错空间。
不过这个线条锐利与否,和作品风格有很大关系。比如说上面那把李威廉的折刀,虽然我似乎在批评他线条肉,但其实这么处理是没有毛病的,所谓文以载道,技法要和主题相适配。那把折刀本身的风格就比较圆润(看刀柄就知道了),线条圆润一点也是正常的。而尤尔根的作品本来就是要突出金属的锋锐特性,线条自然要锐利一些。
五、不能无脑地依赖工具,很多部位还得纯手工
“血槽”在很多作品中都能见到,这个设计除了实用,还有炫技的成分。为啥?血槽增加了研磨面,而且没办法用砂带机进行处理,只能手工。不过我们大部分的血槽,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两端,你会发现一个特点:都是弧形的,包括血槽的截面,也是类似半圆这样的弧形(好像一根圆柱劈开两半)。很有意思吧?
还有很多类似的图片,不一一放出来了。看到这里你们会不会产生疑惑,到底什么原因,使得大家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?我们看看制作图片便知:
原来这些血槽是用机器开出来的,机器设备的刀头形状,决定了血槽的形状。那么刀头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形状呢?首先是为了钻孔,刀头肯定是尖的,底下小、上边大,所以钻出来的凹槽截面是类似半圆的弧形;其次现在的电机基本上都是旋转运动进行切割的,所以在凹槽的端点也是半圆形就不足为奇了。
那尤尔根作品的经典血槽,就完全不是这样的形态。它是由三个三角形的平面组成的,没办法依靠设备,而且如前所述,平面的研磨难度容错度很低。所以这种血槽做起来绝对是噩梦般的难度,尤尔根是用凿子、锉刀一点点地用双手锉出来的!最后还得用小木棒在表面沾上砂纸打磨成镜面!这样的血槽一把刀少则两个,多则四个,实在是要命。
好了,啰啰嗦嗦地,本篇介绍就到此结束了。几何结构的刀因为制作难度太大,所以基本看不到什么尺寸比较大的作品,一般就是二十多厘米。尤尔根除了最大的48厘米的作品之外,最大的就是33厘米的大菜刀了。难度比人高不止,尺寸还比人大,实在是让人无话可说。
你们以为尤尔根就仅此而已了吗?骚年,你想得太简单了,艺术刀界的自虐之王——尤尔根显然不会只满足这点难度,他还有一项难度很高的绝技:多材料多纹理多色多框架立体镶嵌。欲知后事如何,请看下篇分解。
感谢刀友ES原创文章并授权muzenart分享,欢迎更多有兴趣的朋友来稿。